基础物理实验中心(新)
 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教学系统 | 网络系统 | 设备与环境 | 特色与辐射 | 知识与园地 | 精品课程 
知识与园地
 诺贝尔物理奖 
 物理学家 
 经典物理实验 
 前沿信息 
诺贝尔物理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知识与园地 >> 诺贝尔物理奖


         

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及获奖原因          

 
2007年-2009年 2009年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以及半导体成像器件的发明
2008年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发现以及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
2001年-2006年 2006年黑体结构的发现以及宇宙背景辐射的微波各向异性
2005年奠定了量子光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对精密光谱学的研究
2004年发现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超导和超流体领域中的研究
2002年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001年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
1991年-2000年 2000年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999年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1998年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
1997年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1996年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1995年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
1994年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
1993年新型脉冲星
1992年多斯正比室的发明
1991年液晶和聚合物
1981年-1990年 1990年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
1989年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
1988年中微子的研究
1987年高温超导电性
1986年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5年量子霍尔效应
1984年W±和Zo粒子的发现
1983年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2年相变理论
1981年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
1971年-1980年 1980年C_P破坏的发现
1979年弱点统一理论
1978年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
1977年电子结构理论
1976年J/y粒子的发展
1975年原子核理论
1974年高温超导电性
1973年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
1972年超导电性理论
1971年全息术的发明
1961年-1970年 1970年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
1969年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
1968年共振态的发现
1967年恒星能量的生成
1966年光磁共振方法
1965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
1964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
1963年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
1962年凝聚态理论
1961年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
1951年-1960年 1960年泡室的发明
1959年反质子的发现
1958切连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57年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
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
1955年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
1954年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
1953年相称显微法
1952年核磁共振
1951年人工加速带电粒子
1941年-1950年 1950年核乳胶的发明
1949年预言介子的存在
1948年云室方法的改进
1947年电离层的研究
1946年高压物理学
1945年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4年原子核的磁特性
1943年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
1942年未授奖
1941年未授奖
1931年-1940年 1940年未授奖
1939年回旋加速器的发明
1938年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
1937年电子衍射
1936年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
1935年中子的发现
1934年未授奖
1933年原子理论的新形式
1932年量子力学的创立
1931年未授奖
1921年-1930年 1930年拉曼效应
1929年电子的波动性
1928年热电子发射定律
1927年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
1926年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
1925年弗兰克-赫兹实验
1924年X射线光谱学
1923年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
1922年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1921年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
1911年-1920年 1920年合金的反常特性
1919年斯塔克效应的发现
1918年能量级的发现
1917年元素的标识X辐射
1916年未授奖
1915年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1914年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3年低温物质的特性
1912年航标灯自动调节器
1911年热辐射定律的发现
1901年-1910年 1910年气夜状态方程
1909年无线电报
1908年照片彩色重现
1907年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06年气体导电
1905年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4年氩的发现
1903年放射性的发现和研究
1902年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1年X射线的发现


     

版权所有 © 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连大学)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