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物理实验中心(新)
 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教学系统 | 网络系统 | 设备与环境 | 特色与辐射 | 知识与园地 | 精品课程 
物理学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知识与园地 >> 物理学家
葛庭燧
2018年07月13日     (浏览数:)


  葛庭燧(1913~),1941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1943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低频内耗与晶体缺陷方面的研究,是内耗这一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等。他还在金属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葛庭燧同志1913年5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潮水镇大葛家村。早年在家乡和北京等地求学,1928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理预科学习,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昆明)物理系教员。1941年赴美,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4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应邀到麻省工学院工作,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中有关原子弹及远程雷达的研究,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奖状和奖章。二战结束后,又应邀到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任副研究员。194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响应中央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前往沈阳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一个新建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先后任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0年,奉调合肥参加合肥科研基地和合肥分院的建设,并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先后任合肥分院副院长、固体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名誉所长。
  葛庭燧同志毕生致力于金属物理学的发展,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期间,创造性地发明了被国际科学界誉为战后最天才发明的金属的内耗测量装置(葛氏扭摆),并成功利地利用该装置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奠定了"滞弹性"这一新理论的实验基础,被公认为世界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和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大师。1949年回国后,致力于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奠基工作。他最先奖"全息照像技术"和"激光技术"引入国内,极大地推动了这两项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在文革期间,虽蒙受责难,但他对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始终不变。1980年,67岁的他在合肥西郊董铺岛上与青年科技人员一道以"摸打滚爬"精神从无到有创建了固体物理研究所和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担任所长至1986年,担任实验室主任至1993年。二十年来,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在晶界驰豫、位错阴尼和非线性滞弹性内耗方面取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开创性成果,获得了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多次奖励,使开放室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中心之一。他本人也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先后获得内耗与超声衰减最高国际奖--甄纳奖(1989),桥口隆吉材料科学奖(199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物理奖(1996),美国TMS学术最高奖--梅尔奖(1999)。实现了"在中国的国土上,在我国的自己的实验室里,由我们自己培养的青年一代,做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的强烈愿望。  
  葛庭燧同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向主张"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早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积极参加爱国学生族解放先锋队,并于1938年化装成牧师秘密到冀中游击区参加自制火药和地雷的试验。新中国诞生前夕,他在美国芝加哥发起成立了美中"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理事会主席,在美国最先打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同时号召和发动留美学者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包括钱学林等著名科学家在内的一批留美学者相继回国。回国后,他一直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葛庭燧同志毕生忠诚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始终把祖国的繁荣昌盛、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孜孜不倦地追求,还主动奔向主战场,将研究课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深入工厂企业了解和解决技术难题,被工人师傅誉为最知心的知识分子。197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实现以后,更是精神焕发,决心成为一名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余生交给党安排"。他始终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即使生病住院,也仍然诲人不倦,耕耘不息,坚持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探讨学科的发展,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学术著《固体内耗理论基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葛庭燧同志为人豁达、坦诚,科研作风十分严谨。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十分关心公益事业,常常慷慨捐助。他事事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自由化和特殊化,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连大学)

网站访问量: